中庸麻雀史觀

第七章 ~ 簡化:香港「舊章」麻雀

前章所述的古典麻雀,跟一般香港人熟悉的麻雀,驟眼看來是完全不同的章法, 有些香港人甚至會不肯相信,古典麻雀是有那樣的規則。 但用心地研究,就不難看到,香港「舊章」麻雀其實是很直接、自然地從古典麻雀演變過來的。 其實從古典麻雀演變到舊章麻雀,只需要從兩點出發:廢除副點(光算番數),及把授受法轉為「出銃么二制」。

如果是之前未接觸過古典麻雀的讀者,在讀及前章古典麻雀的敘述時, 可能會有一個感覺:副點的計算頗為麻煩、難懂。 不錯,這就是古典麻雀一個主要的缺點,也是後來古典麻雀湮沒、舊章麻雀流行的主要原因。 舊章麻雀把古典麻雀裏的副點計算全部廢除,不論是怎樣的手牌都只算一個固定的副底, 然後再算番數累乘;非和牌者的牌則全部不算點數。 既然任何手牌的副底都是一樣,那就不用計較那是10副還是20副,乾脆當作「一個籌碼」罷了。 於是便誕生了雞和一籌、一番二籌、兩番四籌……的舊章算番法。

番數收入籌數
01
12
24
38
416

廢除副點、光算番數,把得點計算大大地簡化了,這對麻雀的普及,有很大的幫助。 但是作出這樣的改變,是否當時有某位高人參透了遊戲的規則「簡單就是好」這道理, 而決斷地「引刀成一快」,這點我們就不得而知。 筆者想到有另一個可能性:副點的廢除,可能是從很高的副底演變過來的。 根據 Millington,在香港等地會有把副底提高至50副或甚至100副的玩法 ¹。 筆者在前章「副底的增值」一段裏已解釋過, 提高副底實際上跟把所有其他的副點折減,數學上有著相同的效果。 試想想如果副底是100副,那麼還算其他的2副、4副,不是會覺得很多餘嗎? 自然會想省略那些麻煩的計算,光是算副底再數番就行了。

古典麻雀原本採用「莊家么二制」的授受法,除了「清一色九張」等包牌的特殊情形外, 一般的和牌都是按「閒一莊二」的比率攤付,不會追究放銃責任。 但實際上大牌並不只限於清一色,也有時未到九張落地已應看到清一色的危險, 包牌規則卻未能覆蓋這些情形,讓胡亂放銃者逍遙法外,連累其他兩家; 特別是閒家放銃時,放銃者只輸一倍,反而莊家卻要輸雙倍,自然會覺得不平。

針對這問題,漸漸有人採用了「出銃么二制」: 要付雙倍的不是莊家,而改為由放銃者取代。 這規則早在古典麻雀(後期)的環境裏,便已經開始了,相信是比廢除副點較早出現的規則。 但是自摸的情形怎樣算呢?因為「出銃么二制」是以放銃者代替「莊家么二制」裏的莊家, 所以自然地,自摸時便以和牌者代替莊家,也就是說,和牌者向三家各收取雙倍的分數。

舊章麻雀就是從廢除副點及出銃制這兩點開始,接下來其他的改變,是自然、當然的發展。 「舊章」這稱呼,是相對於「新章」而言; 舊章麻雀又稱「香港牌」、「廣東牌」或「清章麻雀」²

舊章的番數增值與「複式滿貫制」(勒)

古典麻雀後期加入了平和、門前清自摸等較容易的一番和種, 使到混一色、對對和等較難的和種,相比之下同值一番會嫌太少。 舊章廢除了副點之下,這問題變得更加明顯(一方面對對和等本來一般副數較高, 另一方面沒有了副點來「分散視線」,番數的不平衡便變得更顯而易見), 於是便自然地開始增加這些和種的番數。

起初時增加到「二二制」:混一色及對對和均算兩番, 清一色則作四番滿貫。後來又覺得二二制還是不夠喉, 於是「三三制」便流行起來,即混一色及對對和算三番,清一色算六番(上下)。

原本的「單式滿貫制」,是當手牌的分數超過規定的滿貫分數時, 就當作滿貫分數來算,而滿貫和種(「役滿貫」或「例牌」)均當作滿貫分數。 但是增加了番數後,單式滿貫制便不足夠應付: 如果把滿貫番數定得低,例如三三制定六番滿貫, 便好像虧待了「清一色對對和」等9番牌,及「大四喜」等滿貫牌; 但如果把滿貫番數定高一些,每番兩倍地倍上去,大牌的收入便會太高。 針對這個問題,便出現了「複式滿貫制」,即「勒」的制度: 例如定五番為一勒(收32籌),第六番不加分,有七番便算雙勒(收64籌), 九番算三勒(收128籌),為最大的收入,滿貫和種當三勒計。³ (實際上幾多番算幾多勒、最大計到幾多勒,會因人而異,應在開局前議定。) 複式滿貫制一方面讓大牌能得到較高的收入,另一方面又緩和了番數的幾何級數的跳升, 看似是一個不錯的解決辦法 - 如果我們一定要計番、番數又會很多的話。4

「勒」的用字,相信是取其「限制」的意思,故在「單式滿貫制」時, 已偶見稱滿貫為「一勒」(因滿貫為手牌分數的上限),後來去到 「複式滿貫制」,便順理成章地伸展去到「雙勒」等的叫法。

「起和」的限制

即使「三三制」普及了,有足夠的動機去鼓勵造牌,但是這樣也解決不到一個根本的問題: 古典計分法本來是以副點為主、和種作為陪襯, 舊章大刀一揮廢除了副點,光靠古典的和種,難免會有和種不足、造牌機會少的毛病。 特別是舊章的主軸和種,是比較倚賴配牌的:混一色及對對和,有適合的配牌不會太難造, 但是如果以平庸的配牌勉強地去造這些和種就會頗困難,速度上難與小牌競爭, 所以標準的舊章麻雀,可以說是小牌當道,當然有好牌時也會去造牌, 但是就弊在適合造牌的配牌不多。但是雀迷多喜歡大牌的刺激及滿足感, 所以就出現了「起和」限制的規定以增加大牌的成功機會,開始時雞和不准和, 漸漸地越加越高,到近年以三番起和為主流。

筆者是不支持起和限制的,因為這明顯是一個權宜之計,未能針對解決舊章和種不足的問題。 詳細的討論,請見「新章麻雀」 及「起和論」兩章。

「全銃制」的興起

舊章本來是採用「出銃么二制」的,但近年受了日本麻雀及台灣麻雀等影響, 也流行起所謂「全銃」,即是所有牌都像清一色九張般要由放銃者包付全數。 但是這其實不是真正的全銃,因為有「出銃么二制」自摸 1.5 倍的副作用加上舊章自摸的一番, 實際上自摸有三倍的收入 5, 跟台灣牌的「假全銃」或「半銃」差不多。

「三番起和」及所謂「全銃」流行了起來,又受到「集體失憶」的侵蝕, 今日不少雀迷都以為那些是舊章的正宗當然規則,不知道其實是近年的演變。


注:
1 : Millington, p.118
2 : 簡而清,《開檯》,p.13
3 : Perlmen & Chan, pp.69~70
4 : 加算法與計番累乘法的利弊,在「算術論」一章有詳細討論。
5 : 請見別章「自摸論


前一章目錄下一章

© 2009 Alan KWAN Shiu Ho